头部
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政务公开 > 统计信息 > 统计分析

连州调查队:“双减”政策下老师期盼获得“双增”实现“双转变”


来源:本网 发布时间:2021-11-10 08:48:07 字体大小: 浏览次数:-

  近期,中办国办出台的《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》(以下简称“双减”政策)引发多方关注。老师如何看待“双减”政策的出台?“双减”政策对老师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何种影响?对于如何有效落实“双减”政策老师有何期盼和建议?带着这些问题,国家统计局连州调查队在连州市部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随机抽选了199名老师开展专题调研,结果显示:老师普遍认同这一新政的积极意义,认为“双减”政策的出台,能倒逼学校、家庭和校外培训机构回归各自主业,优化教育生态,是利好政策。但此举无疑对老师也是一种挑战,“双减”政策下老师压力陡增,期盼能增加个人能力提升的机会,也期盼社会各界能增进对老师工作的包容和理解,同时也对下一步如何转变老师的工作模式、转变家长的观念提出了新看法。

  一、老师对“双减”政策的评价

  (一)老师对政策持较高的支持度和关注度。据调研,85.4%的老师对政策给予了高度的关注,且72.3%的受访者支持国家出台“双减”政策、老师是推动“双减”落实落地的重要力量,对这一政策持较高的支持度和关注度,说明了老师群体对国家减负政策的认同和支持,表明了在减轻学生校内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方面,大多数老师能积极面对,达到了认识和观念上与国家政策的高度统一。

  (二)老师普遍反映压力陡增。“双减”政策的出台,对老师的工作、生活造成较大的影响,对老师的教学水平、教育质量、师德塑造、担当作为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教师队伍面临适应期和转型期。调研显示,66.8%的老师表示随着“双减”各项措施落实落细,老师承受的压力陡增,而压力主要来自四个方面:

  1.工作量增加。减在校外,必然要求增在校内,为适应这一要求,老师需要对原有的备课方案、课程设置、作业布置、提供课后服务等教学方式作出系列调整,工作量有所增加。

  2.工作时间延长。据调研,超九成的老师目前每天工作时间在9小时以上。“双减”后,学校提供课后服务供家长和学生选择,对于老师来说增加了午托和晚托的上班时间,工作时间将会延长1-2个小时。

  3.管理责任加大。“双减”政策落地后,教育的主阵地回归校园,既要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,又要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,无形中赋予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责任更大了。

  4.非教学任务过多。“师者,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”,教师应该做什么,国家法律有明文规定: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,承担教书育人,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、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。但调研发现,高达91.0%的老师认为当前的非教学任务过多,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有所偏离。如要求教师统计汇总每班学生及其家庭成员的疫苗注射情况,反诈、禁毒、创文,还有各类评比、检查,甚至一些点赞、安装公众号等行政性任务也过多地摊派到老师身上,挤占了教学时间,让老师疲于应付、加重负担、苦不堪言。调研中有校长建议,政府可为每所学校招1-2名政府雇员,专职从事学校的文职工作,分担一些老师的行政性任务。“双减”落地的同时,如何为老师也减负,让老师回归教育初心,是摆在教育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道必答题。

  二、落实“双减”需正视“三项困难”

  (一)师资力量不足。连州市位于粤北欠发达地区,由于缺乏区位优势和待遇优势,师资力量较为匮乏。据了解,连州市在2020年、2021年连续两年实际招聘教师数都不及原定计划数,2021年成功招聘到的教师数量甚至不到招录计划的五成,导致大多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缺老师或教师年龄结构老化。如果实施课后服务,必然要求老师延长教学时间,将会使原本工作强度就大的教师感觉“雪上加霜”,反过来也会大大降低教师职业的吸引力,使得教师队伍建设举步维艰。

  (二)教师专业能力不足。“双减”政策旨在强化校园的主阵地作用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这对老师的专业化水平和教学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现阶段,一定程度上存在教师知识结构单一、创新教学能力较弱、因材施教水平不高等问题,一些老师在教学领域“不专不精”现象突出,难以开展体育、阅读、文学、艺术等课后教育,难以满足家长和学生对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需求。

  (三)教师身心健康受到挑战。很多教师每天的工作时间都超过8小时,一些班主任老师日均工作时间甚至达到了10小时以上,长期处于精神紧张、精力透支的状态。“双减”政策无疑会打破原有的传统教学模式,对一些年纪较大、知识结构较单一、家庭负担较重的老师造成一定的心理冲击。调研中,一些老师表示支持国家出台双减政策,但支持的同时也表示有点无奈,感觉自己成了“双减”政策的牺牲品,担心老师应有的权益得不到保障。

  三、老师期盼“双增”、“双转变”

  (一)增加老师素质提升的机会。“双减”政策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对老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老师们迫切需要不断提升自己,需要参加有针对性的、有成效的培训和学习,才能更好地适应“双减”政策,向课堂40分钟“要质量要效率”,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提供真正有质量的“课后服务”。

  (二)增进对教师工作的理解和包容。“双减”政策出台后,社会上对老师的评价也被推到了风头浪尖,当中有褒有贬。一些家长不理解学校制定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负担的措施,布置给学生的作业量少了就认为是老师偷懒了,学校卸责了;甚至有的家长认为老师就应该无条件、不计报酬地承担起课后服务的工作。“双减”背景下老师面临的处境未能得到社会及家长的正确看待,老师的付出得不到社会的理解和认可,是最让老师们感到寒心的事情。“双减”政策下,老师们也会迎来一个转型期,老师的责任更重了,需要更多的尊重、包容、理解和爱,需要保障老师的权益,只有这样,才能真正回到“教育的本真”,才能真正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。

  (三)转变老师的工作模式。“双减”政策的新举措在全方位考虑学生成长的前提下,会给部分教师带来“不适”,转变工作模式,适应新政策新要求,则显得尤为迫切。一方面要“专”,减少非教学任务,让老师腾出时间来专心钻研教学,专心备课,专心育人,让课堂更有效率,让作业更有针对性;另一方面要“新”,随着学生在校内时间的增多,教师只有用创新的教学手段,才能实现学校教育的多样性,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,让学生愿意待在学校,且学习效率有所提升。

  (四)转变家长的思想观念。如何培养一个有个性的、全面发展的孩子,这也是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。部分老师反映,一些家长对“双减”相关规定并不认同,对学校的做法不支持、不配合,学校在校园为学生减负,有的家长生怕孩子由此丢了学业、影响了升学,于是私底下通过为学生请私教、上网课等方式“增负”,学生依然“负重前行”。没有家长的觉悟和自觉,“双减”工作是做不到位的。老师期盼家长更新观念,积极配合,支持并与学校形成合力。只有如此,才能使“双减”政策真正落地有声,取得实效。


footer底部